學國標,為什么要敢于跟強者比?
2022/7/17
國標舞也被稱作體育舞蹈,若要談論此舞蹈與其他舞種間的區別,最明顯的特征,恐怕就是其中所包含的“競技性”。
如何理解國標舞里的“競技性”?其實很簡單,藝術是沒有統一標準的,但體育運動有。這也是國標舞與舞臺舞種的最主要區別。擁有藝術性的同時,也強調其“體育”(Sport)特性,這就意味著它是競技化的、有一定競技標準的、可以同場比賽的。
所以我們會看到,國標舞者的成長路徑,要么常年奔波于賽場與賽場之間,要么就是在各大集訓場地間周轉。不斷學習,不斷跟人“比”,與人互較高下,是國標人永恒不變的話題。
毫不夸張地說,這種競爭意識,敢于跟強者較量的態度,在業余時期的小娃娃身上就得以體現了。
首次踏進舞蹈教室,內心還充滿了不確定和惶恐。這個時候,老師就會讓你試著去欣賞鏡子里的自己。一遍又一遍起舞的過程,也是去感受自己變得更自信、更美麗的過程。接著,就是一排一排地展示,再接著,老師會挑出完成度高的同學,單獨Solo。被挑到的孩子,內心充滿了被肯定的喜悅,站在一旁的孩子,則用學習的目光密切留意著小榜樣,心里想著,下一輪必須好好表現,爭取也要被老師看到。

哪怕是同個班級的學生,私下是好友是閨蜜,一旦跳起來,彼此之間的競爭感立刻顯現。誰都想要吸引老師的注意,誰都想要成為更拔尖的那個,這種爭先意識,就像是國標舞者的本能。
國標選手參加比賽,喜歡用“打”比賽來描述。 嬤嬤喜歡這個形容,充滿了競爭感和斗志。因為,只有去到賽場,這種競技舞蹈的魅力才算徹底爆發。教室里你是在跟班級里熟悉的同學比,來到競技舞池,你“打比賽”的對手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佼佼者。這種未知感,讓人顫抖的同時,也能給舞者帶來強烈的挑戰心理。地板上越是有比自己強大的對手,就越興奮,越期待。對孩子來說,進決賽或拿第一,這些都不是目標,真相是,如果你試著不和強者過過招,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原來也可以做到!
我們常在賽場聽到這樣的驚嘆,“我們這組有兩百多人報名” “這次女單A組都分了四輪!” 注意說話者本人的語氣,緊張的同時也帶有不可抑制的自豪感。可不,競爭大正說明獎牌的含金量高呀!越是在這樣高壓的環境里,越是能激發出無限潛能,“比賽型選手”“人來瘋型舞者”,小黑馬們由此登場。試問還有什么比把自己放置于挑戰之中,更能讓國標舞者興奮的事兒呢?
為什么精英組的比賽總是如此引人注目,連報名都要拼手速靠搶?為什么一到假期,集訓營里總是熱鬧非凡?聰明的孩子早就懂得,哪里有比我強的人,我就去到哪里,跟他們一起學習、競技,才是讓自己保持狀態、進步的法寶。
可能有些家長也會疑惑,只想讓孩子享受藝術,提升氣質,不那么“卷”行不行?一定要有這種競技心態嗎?當然可以。但是,國標舞本身所包含的競技面,舞蹈里明確的標準和規則,就決定了這個舞蹈不只限于表達藝術之美。
賽場就像一個微觀小社會,里面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情緒。無論輸贏,舞者都會被賦予一種頑強和堅韌的氣質,這種影響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是意義深遠的。
因此,學習國標舞的過程,就像是你的打怪通關之路。沒有一帆風順,沒有萬事順意,有的就是一個個關卡,各種需要死磕的瓶頸,以及稍不留神就要被現實教訓的無奈。
可那又如何呢?當然也可以“佛系”地學舞,但一旦真正體驗過這種競技的快樂,相信嬤嬤,你會“上癮”的。
看到這里相信你能明白,國標少年的自信,到底是從哪而來了吧。不管是在賽場比,還是在教室里比,他們從小就是這么“較量”過來的。在一次次登場和退場間,內心生出勇氣和自信,也更能正確看待輸和贏。
這,就是國標舞的獨特魅力。